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饰文化传入了中国,清末,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20世纪30年代,海禁开放以后,外国衣料、西方款式源源输入我国,随之西方的工艺方法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服装品类。尤其是上海,人口集中,工商业和文化事业都比较发达,所以成为当时的妇女时装中心。男子的服饰,初期仍如清代,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要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
 
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由西式服装改革成的中山装,对西式服装在中国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革命者首先穿起了西式服装,一大批年轻人也纷纷改变自己的服装打扮。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欢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知识分子从国外带回西式服装,使人们认识到短装的许多好处,对长装装式起了冲击作用。穿制服和西服等短装的人多了起来。
建国以后服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年开始的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学生,革命的热情激励他们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装,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许多人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式样,还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从1949年以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是形成穿中山装的热潮。除去中山装之外,人们又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斜插袋,这种款式既有中山装的庄重大方,又有列宁装的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女式两用衫”都有中山装的影子。中山装从50年代开始普及,在款式上也是不断变化,如领子从完全扣紧到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当时***很喜欢穿这种改进了的中山装,因此国外把这种服装叫做“毛式服装”。中山装用什么样的面料都能制作,可以平时穿着,也可作为礼服,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在庄重的场合都很合适。中山装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流行不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服装业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风气崇尚服装以朴素为美,时装、西服还不能在广大的工农群众中普及,服装更趋向于实用、结实、朴素,形成了黑、灰、蓝时代。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式的长袍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但仍保留了上穿中式服装,下穿西式长裤的习惯。特别是冬天,男女都很讲究穿中式的棉祆,一般都要在棉祆外面罩上一件罩衣。最早的罩衣与中式棉袄没什么两样,后来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制作方法,既有中式传统服装的结构,又采用西式服装的裁剪方法,在棉袄的填充料上除棉花之外,还有驼毛、丝绵等,款式是立领、对门襟,用中式的布制纽扣,袖子不连衣身,而是采用西式绱袖子的方法,穿着大方,很受人们的喜爱。
1956年1月**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改进服装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个号召正好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首先响应的是妇女和儿重,女青年们穿上了花布罩衫、绣花衬衣、花布裙子等,男子也普遍穿着春秋衫、两用衫、茄克衫、风雪大衣等,还有的人把压在箱底的西服、西式大衣也翻了出来。这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在穿着上最活跃的一个时期。
1966年开始的为期10年的“文革”期间,服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西服和旗袍被定为“四旧”,一些有西服的人怕被抄家,就把西服之类的服装拆掉。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也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很多受人们欢迎的服装面料和服装款式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四旧”的帽子,有些花色品种被批判为反动图案。本来已经日益丰富多彩的服装,这时重新变得单调起来。本来是一些正常的穿着,只是稍稍鲜艳一点,就被指责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繁荣,穿衣观念大大改变,国家领导人带头穿起新式的双排扣西服,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们的眼界大开,对于多年一惯的老款式感到厌倦,穿西装的要求随着时代而兴起了。1984年首先从上海掀起了“西装热”,进而影响了全国,仅上海一地当年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