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丁勇所诉求的,显然是想把衣服做成艺术品。
他的一作品上的色彩痕迹,看上去有点像拓印,有的像直接用画涂抹上去的,绘画性比较强。中国设计师,和美术的渊源比较深厚,色彩用得蛮好的,这是长处,更是短处。因为衣服毕竟不是画布,设计最终要做的是成型,用布料的缝制成型来表达。丁勇的设计,好是好看,但这衣服可能没法洗涤。油彩或者墨迹,一洗涤衣服就成问题了,没法保持原样。有的媒体说他的设计更像是行为艺术。他的作品大多数没法穿用,如他的箱子状的衣服,还有两个三个人穿一套衣服,整成了连体人。玩的确实艺术,却把自己逼上了悬崖,这能穿出去吗?
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生就爱玩概念,记得有一次发布会,甚至请了蔡国强用火药爆破衣服,但弄下来他的衣服还是能穿,也没有丁勇的那么累赘。丁勇设计的套装,用了不少褶子。我比较偏爱这东西,衣服的全部复杂性,都藏在里面了。记得过去曾总结过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其中就有褶子。这和中国画的一种笔法有关,这就是:“皴”。少年时涂鸦中国画时,有一画友曾借过我一本书,里面列出了大大小小各种皴的法子。这些东西,做到衣服上,类似布起的褶子。丁勇这次的设计,就有山地的说法,其实和国画有些暗合了。
吾国的有一些设计师,在概念上太过用力,其实,衣服能不能表意,一直是个存疑的事。衣服即使如语言如色彩线条般地传情达意,也可能像诗歌一样,是暗示出来的。一个玻璃水缸,能否暗示母体,我是怀疑的;何况一个成年男人,就是裸体了,也未必和婴儿扯到一起。日本人的秀,概念其实是用道具传达出来的。这里的道具,如果定义一下,不仅仅是手上拿的,也包括服饰品、发型和化妆。衣服在其中,可能仅仅是个载体。当然,秀后卖的是衣服,不是概念,所以,衣的做工质量和设计细节,卖的时候就发挥作用了。而秀的过程,如果具有文学性或者说叙事性,在于几个因素,服饰或许还不是主体。我感觉衣服要有表情达意功能,有些难。
在秀场里,叙事性的取得,不仅仅靠衣服,而是场景、道具和模特表演,当然也包括服饰形象,说到服饰形象,其实已经超出了衣的造型范畴。
秀的概念意义,有一些像朦胧诗,似有似无,不是那么确切,你能感觉到有,但绝非用语言能转述清楚。这种境界,要想企及,其实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