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因追求“美”而脱俗的女子
    
    认识那日舒很偶然。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与好友相约逛街,看见她时,我被她衣服上别致的穿线吸引,便问起来历,她的神情颇有几分自豪:“这衣服是我专门让人‘设计’的,你到哪儿也买不到。”对她的话,我表现了充分的不屑,但还是求她和我一起买了布料,来到了那个设计室。
    
    就这样,我认识了那日舒。那是一个老式小区,小区的房子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绿色长廊下消暑休闲的人随处可见,很有些生活气息。那日舒的设计室就在一个不起眼的民房中,屋后是一片小树林。
    
    设计室很小,一张大桌子、两台缝纫机、各样挂着的衣服已经把室内塞得满满,可以落脚的地方很小。原本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裁缝店,没什么特别,但那日舒身上那种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劲儿、在设计服装时表现出来的痴迷,引起了我的好奇。
    
    她的穿着很奇特,深色系的衣服,简洁中柔和的花边设计透出的一丝华贵,与这个略显简陋的屋子有那么一点不协调;布鞋,又是简约的风格!卷发懒懒散散地斜束着,有一点家居的随意在里面。她问明白我们的意图,很麻利地拿出卷尺为我们量好做衣服需要的数据,之后,便开始细致地了解我们喜欢的风格,然后,拿出一大堆杂志逐个地问,袖口喜欢什么样的,领子要什么样的。好友说,几乎每次,她在小那姐这里取衣服的时候都能有一些惊喜,因为,小那姐总是有一些让人想不到的设计在衣服上体现出来。
    
    在闲聊中渐渐熟络起来,我知道,小时候的那日舒不仅爱美还“巧”得很。从那时起,她对服装的美和看法与周围的人便非常不同。她说,那时候,衣服都是妈妈给买,但妈妈买回的衣服,几乎没有一件她是原封不动的穿在身上的,凡是她要穿的,都经过了自己的“再加工”。给衣服加上小花边、把多余的带子剪掉是常有的事。
    
    读小学的那日舒就拥有自己的服装设计书,她按照书上的样子,用家里的废布给自己的布娃娃做衣服。
    
    在学校,她最喜欢的课程是美术。从小,那日舒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服装设计师,她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几乎她所有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她后来所走的路,都是围绕着这个理想进行的。
    
    一个普通女子用心铺下奋斗之路
    
    1993年,那日舒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大连轻工业学院,学习服装设计专业。在大学里,就已经有很多人慕名找那日舒做衣服。课余时间,她经常给好朋友、亲戚们做衣服,当他们穿着小那设计的衣服走在街上的时候,小那的名字也不胫而走了。也许是因为才气,那日舒是颇有些“傲气”的。她说:“只有看到过我的作品的人,信任我,我和他(她)才会有沟通的余地,这样,我才能把他(她)的想法在衣服上体现,可能适当地加一些自己的设计在里面,信任是前提,否则,我宁愿不做。”
    
    那日舒“傲”,但她用“心”在做事、也在努力。拿简单地买袜子来说,为找一个更漂亮、更别致的样式,她不惜花40多分钟的时间来挑选。平日里,长春市的各大商场,国商、卓展、时代服饰、亚泰、百盛,以及外地的各个大品牌、大商场,都留有她流连的足迹。在那间小小的设计室里,我看到各类服装书籍,有关理论的、样式的、裁剪的、最新流行的、各地流行的服饰,甚至关于服装小品文的杂志,单看这些,你就会明白,这里的主人一定是个对服装痴迷的人。
    
    那日舒工作起来很认真,她喜欢奢华的东西,她喜欢帮女性设计衣服,她称自己做出的衣服最适合的场合就是参加舞会或是各样的聚会。随着经验的积累,来到这个小小设计室里的顾客越来越多了,活也越来越多,可是那日舒宁愿少接活,也要把喜欢的样式在经自己手做出的衣服上实现。在闲聊中,说起那日舒的认真劲儿,她的男友宋金海说:“你们都不知道,前几天为了一件衣服的后背,你那姐从上午11点一直琢磨、试剪、试做到晚上10点多,简直就‘疯’了。”
    
    设计室刚刚起步的时候,有一些老人拿来旧衣服,要求拆了再做,旧衣服中不乏布料走形的,一般要反复熨过之后才能重新做。无形中就加大了工作量,但用心做一件事情的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日舒形容刚开始那段艰难的岁月时说:“人都说,吃亏占便宜,我觉得老话说得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虽然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不成比例,但是通过拆这些旧衣服,我了解了各类衣服的结构,这是书本和直接做衣服都学不来的,实践中积累的东西对提高操作技艺有很好的作用。”
    
    说话间,那日舒把深情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男友宋金海:“我们能走到一起,走到今天,多亏有他,我不会做家务,家里洗衣服、买菜做饭的活全是他干的。”
    
    的确,那日舒在服装设计上很有见地,但在生活上却是个很“愚蠢”的人。这是她男友对她的形容。那日舒的“不食人间烟火”背后的强大支撑就是他的男友宋金海。
    
    只要我们携手走过总会有收获
    
    那日舒和宋金海是在大学里认识并开始他们的爱情生活,宋金海是学油画的,画画得非常好。他们因为共同的追求而走到一起,在大学里,他们和所有校园情侣们一样,留下了最浪漫最温馨的回忆。
    
    但大学毕业后,他们的爱情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经济上他们一无所有,亲人们并不太赞成他们在一起,他们只有自己奋斗。1997年,刚毕业的他们并没有一点点的经济来源,因为那日舒抱定了自己设计服装的决心,她们都没有找别的工作。起初,他们在欧亚商都帮人做衣服,后来,因为收入微薄,被迫改行,在同德路附近开起了小吃部。为了增加点收入,宋金海开始做“铁艺”,一个人兼设计和销售,还负责装修;那日舒也开始到各大服装商场做临时营业员,一天工作12到13个小时,一天的工资是50元钱。虽然很辛苦,但那日舒觉得,只要有收获,人就是充实的。做营业员时,每天接触的都是顾客,在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中,那日舒了解到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服装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心态。同时,那日舒也给自己的顾客提供一些如何着装、怎么保养衣服、如何搭配衣服的建议,她从中得到了快乐。
    
    有了一些积蓄后,1997年年底,他们的小设计室就开业了。但并没有人来找他们设计服装,因为年轻,还因为没有名气。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些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来找他们,这些人的要求很低,往往是扔下一块布料后,说:“随便做吧,小地方做坏了也能穿。”老人们对衣服的要求并不高,但他们的身形却并不好做衣服。做好后,他们得到的报酬经常是两块蛋糕、一袋水果或一些早市上买的食品、日用品之类的。那时候,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清苦,宋金海至今还清晰地记得,1999年,那日舒在一场事故中,脚踝骨粉碎性骨折,她用一条腿蹬缝纫机的场景。那段日子很艰难,但他们没有想过要放弃。大学毕业后,当年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早已改行,在众多的同学中,只有他们两个人从事的是老本行,那日舒说,每每看到昔日的老同学,他们总是鼓励她一定要坚持下去,当日同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如今连剪刀都无法拿起了。他们大多改行做了装潢设计、形象设计等工作。
    
    那日舒的理想是当一个服装设计师,她的意识里只有服装设计,她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得到自己的乐趣。而宋金海称自己的任务就是为那日舒服务,他要支持她把设计做大,就要经营好这个家、这个店乃至将来的一个牌子、一个工厂。宋金海一点都不否认自己对“钱”的追求,他称只要有了钱,才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理想。在那个小小设计室的墙壁上有三幅宋金海的油画,油画上每位女性的衣服都是用各种各样代表钱的元素构成,那日舒说,那是2005年春节,宋金海的作品,取“富贵有余”之意。
    
    而今,他们的小设计室已经走过了8年的风雨。已经有很多国外归来的、高校工作的、从事各种职业的现代女性来找他们设计服装,他们设计的服装虽还停留在为私人设计的阶段,但那别致的样式、奢华的风格已经初显,相信那日舒的成功不会太远了。那日舒和她的妹妹所有的衣服都是由她亲手设计制作,但她们姐妹两个穿着由那日舒亲手设计的服装在街上走的时候,经常有人会问起衣服的来源,这生活中小小的插曲总能让那日舒感到由衷的快乐。
    
    坚守一份理想是艰难的,但也不乏充实和快乐。宋金海和那日舒眼下共同的愿望就是扩大设计室的规模,那日舒希望自己能遇到几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设计,共同进步,她希望自己将来能设计出一个大的品牌。
    
    宋金海说,刚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比我们挣的钱多,但是我现在才明白,那时我们是在海底,当时我只想往上浮,现在才明白,要蹬底后上浮的速度才快。我的目标不在设计,我只是为支持小那的设计而努力,我想在她设计的基础上开一个服装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