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追求与实际发展相去甚远,市场定位与教育目标形成反差。
服装行业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离时尚最近,他们是感性和理性的“两栖动物”,他们承载着服装业的梦想与艰辛。这个群体的名字叫做服装设计师。
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认识由最初的赞誉与狂热,到今天的理性乃至有所批判。历经十几年发展,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未来之路通向何方?
走近“沉默的大多数”
很多的设计师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寂寞和枯燥的。
一位从缝纫工、样衣工、打板师做起的设计师这样对记者描述他的工作状态: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需要加班,淡季可以按时上下班,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5点,中午有吃饭时间。一般周末不休息。法定节假日可以休息,比如国庆节,但是只休息两天,最长的假期是过年,有十几天。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公司,如果企业参加博览会等活动,设计师则可以轮流出差,同时考察市场。
记者在福建某企业采访时了解到,在很多服装公司,只有设计主管可以有提成,设计主管每款被采纳的服装,按照订货数量,每件衣服可以抽0.3-0.5元,一般一年被采纳的服装有几百款,每款还有几个色系,每年仅设计提成可以有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对于刚刚从院校毕业的设计师们来说,现实早已将他们的梦想击得粉碎。在服装业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每个月2、3千元的工资让他们离时尚越来越远。而一些设计师在进公司时签的保密协议,又让他们的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作品,成了老板或者设计主管的专利。
从各大服装院系毕业的设计师们,往往是怀揣着对美和时尚的向往走入社会的。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教授他们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各种技能,但是,一旦走上社会,他们发现服装业的设计师已经相对过剩,而大量打板师、买手、服装管理者等职位正“虚位以待”,于是只能再花费若干年时间重新择业,其间的艰辛与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另外,现存的教育体制让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在学校时,花费大量精力去迎合老师的喜好,而不少老师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一些成名的设计师也处在与名声不符的危险境地。一些设计师的发布会让人赏心悦目,意犹未尽,企业也慕名而来,高薪聘任,以为挖到了一棵“摇钱树”。然而,一季一季过去了,“摇钱树”没能摇下多少钱,却花费企业不少“银子”,企业此时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赶紧将“摇钱树”“请”走了事。这些设计师中幸运者还能找到下一个雇主,其余的只能自己创业,因为“屈尊”做别的设计师的副手是万万不能的。
由于“生意”难做,一位知名设计师私下甚至透露,愿意开出10-20%的价码给介绍“活儿”的人提成。
因此设计师一定要走专业化之路!
:专题特约 | 设计师该怎么走专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