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劳伦从不否认自己缺乏正规训练,但他认为他成功的诀窍在于能够善于借助有技术的设计人员、裁缝和其他技术人员的帮助。 
1967年4月,在纽约市鱼龙混杂的布朗克地区长大的犹太粉刷匠和犹太教家庭主妇的儿子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带着创新的理念和强烈的自信,正式成为Beau Brummel公司的一个新部门的负责人。 
对于美国上流社会大部分成员"WASP"--祖先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白种新教徒--身份的向往,成为拉尔夫·劳伦借商业帝国以安身立命的原动力,而在Beau Brummel公司的新职务,则拉开了生产销售他所独创的服饰产品的序幕。
Polo崛起
在加盟Beau Brummel公司一年后,拉尔夫·劳伦契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所设计的以"宽"著称的领带,订货量与日俱增。1968年4月,再次接受每日新闻报道记者采访时,他道出了更远大的奋斗目标:"我的长远计划是设计各类男装服饰,绝非仅此一种。" 
拉尔夫·劳伦的才华和追求吸引了一些著名的厂商,男式西装制造商诺曼·希尔顿就主动与他联系。希尔顿的西装向来只是在Saks Fifth Avenue和Jondan Marsh等一类的高档商店出售,他对男装的流行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而在最新的时尚潮流中,拉尔夫·劳伦的设计引起了他的注意,希尔顿意识到,这就是他希望寻求的合作伙伴。 
希尔顿提出让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加入他的公司,为他的西装设计配套的领带,使其产品具备整体形象。对于像拉尔夫·劳伦这样初涉服装界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要知道,希尔顿是个地位相当稳固的大公司,能有机会在那儿工作将会受益匪浅。 
然而,拉尔夫·劳伦却拒绝了这份邀请,他追求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公司。当时,拉尔夫·劳伦正在筹划建立一套完整的男装生产线--包括领带、西装、夹克、便装、大衣以及其他服饰物品--这是一项宏伟的计划。正如他对每日新闻报道的记者所说,他的目标是占领整个男装领域。拉尔夫·劳伦向希尔顿表达了愿意借此机会相互合作的意向。 
这回轮到了希尔顿的拒绝。然而没过几个月,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并达成协议:共同建立联合股份公司,其中希尔顿负责西装生产,而拉尔夫·劳伦则包揽设计生产他一直期望开发的其他男装服饰。 
拉尔夫·劳伦决定将他的部门从Beau Brummel公司中分离出来后,他很快与公司达成了协议:仍然有权使用由他在加盟公司时所创立的Polo品牌和商标。之后,他又将Polo办公室迁移到曼哈顿中心5街第五大道以西的地区,即使如此,但拉尔夫·劳伦仍然不想将公司设立在这个当时著名的"服装区"的大楼里面,"因为那样的话你仅仅是众多商家中的一员"。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树立自已公司及其产品品牌与众不同的形象。 
从此,Polo品牌开始了新生。
向女装延伸
1970年,在与其新搭档、能够天才地诠释他的构思的利奥洛齐合作后不久,拉尔夫·劳伦获得了一个重要奖项--Coty奖,这使他在时装界的声望大大提高,也让Polo的男装生产有了更加独立自主的空间,并在男装商场Bloomingdale中创立了所谓的"设计师商店"。 
在此期间,拉尔夫·劳伦声称,为了充分体现其产品品质比国外同类产品具备更加完美的优越性,需要将所有产品--包括套服、裤子及运动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服饰,如皮带、提包等等,统统陈列在商店中的特殊部位。他不希望一个柜台卖领带,另一个柜台又卖衫衣,他要给顾客留下一个整体形象--由设计师精心配制的一整套服饰。 
他的理由是:如果一位男士想购买拉尔夫·劳伦西装用于白天的活动,那么就应该配备有相应设计水平和做工质量的领带、衬衫,以致外衣。一周工作之后,这位顾客必然还要换上Polo的运动装回家度周末。所以拉尔夫·劳伦要保证他的顾客在商店的同一位置很方便地购买到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商品。 
拉尔夫·劳伦在Bloomingdale的商店开业后不久,他又采纳了新的建议,将商店开到了位于加里福尼亚州的Rodeo Drive--一家属于麦格宁商厦所有者杰利·麦格宁的高档商品店--在同一条街上,还有另外几家专卖世界上最昂贵商品的商家。 
而在这段时间,拉尔夫·劳伦做出一个影响他品牌帝国的决定。 
在Rodeo Drive店开业前后,一直有人劝说拉尔夫·劳伦涉足女装设计。最初拉尔夫·劳伦认为他在男装界还只是崭露头角,而无意介入女装。虽然当时从女装转向男装的设计师为数不少,比如比尔·布莱斯(Bill Blass),但相反的例子却不曾发生,谁也不敢肯定这样做是否会成功,在一些设计师看来,恐怕没有哪个买女装的顾客会有兴致去买一个男装设计师设计的女装。 
但后来,拉尔夫·劳伦采纳了这些建议,用事实再次证实了他在时装设计上的卓越才能。他设计的女式衬衣在剪裁上类似男衬衫,但区别在于使用不同的面料,比如高品质的棉、麻和丝织物。并且将衬衣的"Polo时装"商标换成了新的商标"拉尔夫·劳伦的Polo",他认为这将更加迎合女性顾客的心理,更具个性化。新的女装展示了穿着拉尔夫·劳伦时装的女性所表现出的雍容华贵的优雅风度,代表了一种流行时尚。 
而拉尔夫·劳伦奉献给女式衬衣的另一个个性化标志是将象征公司的Polo标识缝制在衬衣袖口。仅仅是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但这个不足一英寸的标识后来逐渐成为大家所公认的市场广销学方面的一项绝妙创新。 
在Bloomingdale出售首批女外衣大获成功后,Bloomingdale要求其高档商品专卖店要优先销售Polo新产品,并开放另一个拉尔夫·劳伦店中店专卖仿男式的女衬衣。 
在女式衬衣上的成功促进了拉尔夫·劳伦很快步入设计开发其他种类女性时装的行列,他的第一批女式时装系列于1971年面世。按照公司自己的构想,这些系列女装所展示出的应该是活泼、独立和自信的风格。拉尔夫·劳伦相信许多女性更乐意接受按照男士服装剪裁制作的服装,仅仅需要稍做变换,以适合女性的体型即可。 
公司向女装领域的扩展取得很大成功,同时也意识到了男女服装间的巨大差异:女装式样变化速度要快得多,并且要比男装对季节变化的反应更灵敏。 
于是,公司每年新出台的女装都要适应春、夏、秋、冬和假日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需求。捕捉不同时段的服装设计及生产的新潮流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至于设计草图、策划服装样式、进择面料等等都只是整个设计生产过程中的一小部分。 
成功的解决了生产和布局问题后,拉尔夫·劳伦的公司向着更大需求量的女装市场迅速扩展。
"我不是设计师" 
1975年,Polo的生意蓬勃发展,运送产品、偿还债务、按期回收货款都已步入正轨。 
不仅如此,拉尔夫·劳伦还将特许权卖给日本的Hishayi公司,将Polo领带的市场扩展到日本。在随后的几年里,Polo又陆续与不同行业的制造商分别签订特许协议,其中包括鞋、皮衣、女内衣、围巾、日本男装、眼镜框,甚至还有第五大道的珠宝镶嵌公司,到1976年,Polo的销售额已接近1800万美元,其中包括所有特卖产品,获利匪浅。 
从1978年开始,他又介入童装领域,先是男童服装,1981年后又开始女童装的设计。八十年代是拉尔夫·劳伦取得全面成功的时期,由他掀起了几次时装潮流。 
他在1979年设计的新潮女式时装系列充分体现了西部风情:带有流苏花边的皮茄克,配以北美风格的修长长裙,牛仔式的长统皮靴,光亮柔滑的牛仔衬衫,斯特森式的大沿帽,还有闪闪发亮的银钮扣等等。 
纽约市的五大商场都购买了拉尔夫·劳伦设计的这套服饰,被惊叹不已的评论家们称为"流行服饰"的这套西部风格套装着实对美国女性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以致在纽约这种超级大都市中的众多设计师也都纷纷追随效仿。 
拉尔夫·劳伦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帝国。目前,标有Polo或拉尔夫·劳伦商标的产品种类目前已超过11万种,其中不仅有男装、女装、童装及相应的服饰,还有香水、家具及家居物品等。在每一件带有这些商标的产品中都倾注了拉尔夫·劳伦的心血,他说:"我必须这样做,我不是一个监工,这么做也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 
不过,尽管拉尔夫·劳伦是美国时装界不容置疑的最优秀的设计师之一,但仍然时时受到一些人的攻击。他们认为拉尔夫·劳伦并非是完美的设计师,因为他不像多数设计师那样经过正规学校的严格训练,也没有在设计部门学徒从师的常规经历。也就是说,他从未像其他设计师那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如何绘制草图、构思服装式样,及至裁剪、缝制等一系列基本的服装制作技能。拉尔夫·劳伦究竟是如何无师自通地走上了自学成才之路的确令人感到迷惑不解,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个怪才,仅仅是照搬别人的成果或者稍加改动以适应潮流变化而已。 
而拉尔夫·劳伦自己从不否认自己缺乏正规训练,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自己从事时尚业的缺陷,在他看来,他成功的诀窍就在于能够善于借助有技术的设计人员、裁缝和其他技术人员的帮助,但无论如何,最核心的服饰设计创意都要实实在在地源于自己本人对未来时尚发展趋势的灵感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位缔造了庞大品牌帝国的时尚界翘楚,早在1992年就获得美国设计师协会终身成就奖,但他却不认为自己是时装设计师,而只是个"具有紧贴时代的意识"的人,他的作品不过是表现自己脑海中早就存在的意识世界中的概念。 
的确,拉尔夫·劳伦在市场营销和提高产品知名度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他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改革大型商场原来的经营方式,因此使Polo和拉尔夫·劳伦商标在顾客的心目中一直享有高品位、高质量、高信誉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