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装品牌,长久以来在高端服装市场没有得到过正名,看起来离大雅之堂总是差了那么几步。而这几步,却不是几天、几年可以逾越。放眼望去,如Giaogio Armani、Dunhill、Lanvin、Zegna、Givenchy这等全球顶级男装,或是设计风格独到由明星追捧带起一派星光灿烂;或是设计师实力斐然如名流般笑傲江湖;或是百年老号风格独树一帜;或是商务人士亦步亦趋穿得顺心顺手……而我们的本土男装,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品牌风格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为此,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先生做了介绍。
中国男装品牌十几年来的发展轨迹,以及目前的状况、今后的趋势?
王庆:中国的男装品牌基本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从生产加工起家、从事西服衬衫生产、从产品生产到单品品牌(如杉杉西服、雅戈尔衬衫等)发展起来的,本身就不是以设计起家。这与当时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特定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有关系。当时人们都以西装革履为美,甚至农民都穿着西装下田干活,西服正装的需求膨胀,带动一批品牌的兴起和发展。到了90年代末,中国西服市场出现生产规模巨大、产能基本饱和的情况,男装开始走上推广品牌的道路,但是基本上仍然是单品品牌。
本世纪初,随着产能饱和,尤其美式休闲风的兴起、消费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日盛,人们对一板一眼的正装穿着方式感到厌倦,主流西服、衬衫品牌受到影响,被当时兴起的休闲夹克、休闲裤等挤占空间,被迫转型。在这样的刺激下,一些企业兴起了商务休闲风。最近几年,各大品牌无一例外都出现休闲化趋势,但是如何真正使产品休闲化、正装时尚化,将引发中国男装的新一轮变革,带动设计品牌的产生。设计开始成为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标志。今后,建立以设计、营销为主导的公司,生产采取定单式外包,应该成为一种趋势。
我国本土男装品牌与世界顶级品牌的差距在哪里?
王庆:面对休闲化、时尚化的转变,我国男装品牌的薄弱之处主要在于不能真正做到设计休闲化、休闲时尚化。品牌文化停留在市场推广,而不是文化的建立、个性的追求。造成产品同质化、风格单一化。打个比方:如果把一些男装品牌的衣服拿来,贴上任何一个其它的牌子都不会有什么不同。只有提高设计水平、开发能力,加强对社会当前文化时尚生活的理解和把握,营造出适合特定消费者生活需要的品牌文化,才能有质的飞跃。
我国男装品牌当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的?是不是只能在二、三级城市立足?
王庆:我国本土品牌在国际上基本没有地位。在中国的定位就是大众消费品牌。当然,不能说只在二级以下县市有市场,准确地说,应当是占领相当部分二线城市的高端市场和一线城市的大众消费市场(如超市、社区级百货公司等),高档和中高档市场也有覆盖,当然,现在还以一些“假洋鬼子”(即在国外注册的本土品牌)为主。而真正高端的市场,仍然以海外品牌为主。
按目前发展态势预测,我国男装品牌还需要多少年才能与国际男装大牌真正对话和竞争?
王庆:我们本土品牌单从产品而言,其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品牌文化积累得不够。主要原因是还处于模仿阶段,没有能力创立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就是没有设计。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进步:1995年以前,基本上没有职业男装设计师,而现在,至少都在寻找,成为必须有的硬件。这也是市场竞争激烈、竞争层次提高的表现。但要从模仿中起步,还是有一段距离。
现在男装市场的基本状况是:高端市场主要以欧美海外品牌占据,中高档市场有部分在国外注册的“准名牌”。我相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服装消费领域,对本土文化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大大提高中国的时尚影响力。中国的男装品牌必将从模仿走向主导,逐步挺进高端市场,实现与海外高档品牌的市场细分、共存。对于这一点我充满信心毫不怀疑。穷则思变!
而且,国际品牌不顾区域特征、审美趣味,一味搞全球同质化,将来也会失去一部分市场。
现在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士参加一些重要场合的活动,希望穿着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服装。不用完全拟古,只需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反而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这会成为一种趋势,也是我们男装企业的契机。社会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上,本土的一定会超越外来品牌,本土的也一定会是世界的。其它行业已经有过先例。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对中国男装品牌的发展做了哪些推动工作?今后还将加强哪些工作?
王庆:最近一两年来,我们本着明确培育、重点推出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比如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首次推出男装十佳设计师、年度男装设计师等等。当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仍将充分利用自己在设计人才库、国内外信息交流、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优势,致力于这样的推动工作,为中国男装品牌的真正崛起尽自己的力量。